北京聲音藝術場景觀察
北京聲音藝術場景觀察
文/「彼岸聲音」小組
由台灣許雅筑,北京顏峻共同策劃的「彼岸聲音」計畫(shengjiao.blogspot.com),是兩岸聲音藝術家的第一次集體交流活動,邀請了台灣聲音藝術家DINO、林其蔚、以及在兩岸推動聲音藝術活動多年的姚大鈞(註1)共赴北京,展開多面向的交流。除了參與大山子藝術節的年度表演,也於中國最重要的戶外音樂祭「迷笛音樂節」、前衛音樂酒吧「D22」、以及顏峻策劃的前衛音樂活動「水陸觀音」進行演出。
DINO在「大山子藝術節」中的表演。 (「彼岸聲音」小組)
在大山子藝術節的表演中,DINO將他的隨身聽反饋迴路帶上了「北京立方藝術空間」的舞台、林其蔚與沈靜(註2)合作「人聲摩比斯帶」演出,姚大鈞則與姚斌合作環境音場與電腦即時影像之對話。
此外,兩岸的聲音藝術家還假798工廠內「北京立方藝術空間」進行了一場「聲音藝術座談」,邀請了中國藝術家包括丰江舟、姚斌、柿子、718、武權、李振華、王凡、沈靜、老羊、黃銳等人,座談會中,除了播放台灣聲音藝術家的作品,兩岸藝術家並依序介紹自己的聽覺啟蒙經驗以及創作狀況。主要的討論圍繞在「聲音藝術究竟是什麼」的問題上,現場觀眾對此有極熱烈之迴響與討論。此後我們也用數週時間,深入訪問了王凡、王長存、李劍鴻、武權、徐程、顏峻、Junky等來自不同城市、不同背景的聲音藝術家,在2006年春天記錄了部分中國從事聲音創作的作者的創作狀況。
沈靜與林其蔚合作「人聲摩比斯帶」的表演。 (「彼岸聲音」小組)
在短短的一個月時間內,我們只能從有限的接觸中管窺北京地下音樂╱聲音藝術場景。幸運的是,5月正是今年此類演出最為集中的一個月,即使是實驗類的小眾音樂,我們所直接接觸到的也有近40餘場之譜,相較於台北,在演出團體的風格傾向上,這個數量可謂驚人。從學院派樂人的實驗音樂演出——例如古琴和鋼琴的即興合奏,到充滿地下氛圍的Trash / No Wave團的搞怪演出——讓人想起1990年代初的台北地下音樂場景,同時不乏使用手提電腦的「軟件音樂」演出——大多為持續時間較長的聲音環境作品。除此之外較為特別的是,北京聲音藝術家中也存在著一種不重形式,而僅僅由創作內緣出發的「非現代」傾向,無意於創新而在既有的形式中深入心靈的追求,而這是台灣所少見的。同時我們也訪問了從觀念出發,以互動裝置形態表達的聲音藝術家,唯5月並無此類展出。
中國的造形藝術發展,在官方幾乎缺席的狀況下,卻得國際大展垂青、外國畫廊購藏,而近年房地產與藝術市場的結合,造就了造形藝術界一時榮景。相形之下,聲音藝術還沒有進入商業遊戲之中,較造形藝術更加缺乏官方、學界的支援;然而,在沒有資金奧援的狀況下,這種前衛又小眾的活動卻呈現了不可思議的旺盛活力,其中熱情而開放的大量觀眾群、《Fanzine》編輯、雜誌記者的關心、以及本地藝術家以及外國藝術家們的奉獻,乃是推動聲音藝術前進的主要動力。
姚大鈞在戶外音樂祭「迷迪音樂節」的演出現場。 (「彼岸聲音」小組)
推廣聲音藝術的組織
鐵托工作室
在現代詩壇、藝壇乃至搖滾樂界經營多年,以充滿激情與力量的樂評名世的顏峻(註3),在千禧年之後將注意力轉向在中國尚處荒蕪狀態的前衛音樂。一開始他在香港樂人Dick Dee的穿引下,協辦了大友良英、灰野敬二等出格音樂家的表演,此後一頭栽入非制式音樂的世界,其鐵托工作室曾經主辦、協辦了大友良英、The Orb、Ruins、灰野敬二、丰江舟、王凡、B6、cy、fm3、武權、「大陸新影像」影展、迷笛音樂節、北京聲納音樂節等藝文表演活動。顏峻的個人部落格網站「SUBJAM」(www.rockstyle.com.cn/subjam/index.html),每日有五百人的點閱量,是此類地下藝文活動的重要資訊站。
顏峻之「鐵托」廠牌是標準的一人地下廠牌,其出版量十分驚人:包括11本詩集、文集(包括北京龐克文學以及Jack Kerouac《在路上》的翻譯本)三部地下電影、十餘張地下搖滾、電子音樂唱片,唱片、書籍、電影等等。
水陸觀音
鐵托工作室的另一個分支是顏峻與fm3、武權等藝術家創辦的實驗音樂廠牌「水陸觀音」,主打「中國式的聲音生態學,一種用於體驗和認知的態度」。其出版品著重抽象、實驗、即興、精神性的實驗音樂與聲音藝術等聲音探索。水陸觀音每週有一次固定活動,以實驗音樂╱聲音藝術現場表演為主題,至今已持續一年多,為在地團體巨大的創作能量提供累積與發展的基地。
白糖罐
水陸觀音的長期合作對象,也是北京地下音像文化產品的重鎮,便是位於798,義大利「常青畫廊」正對面的小鋪「白糖罐」。狹長而裝潢巧妙別緻的空間中,展出北京地下搖滾、民樂唱片與獨立紀錄片,此外,白糖罐最重要的展示品就是別地方找不到的實驗音樂及聲音藝術作品。店主「老羊」在每週水陸觀音的例行活動,及各大型藝術節中所擺設的白糖罐攤位,對於看完表演之後想要深入了解樂團作品的各國觀眾而言,提供了非常難得的中國地下音樂資訊來源。
「專業」的演出場所
活動的旺盛意味著穩定的發聲空間與擴張的新場地,除了為數頗多的藝術空間不定期有實驗音樂演出,以搖滾樂為主的Live House也提供實驗音樂的呈現,此外,還有兩個「專業」演出場所頗為值得一提。
D22 酒吧
北大經濟學教授,也是1980年初紐約東村傳奇酒吧「SIN」的老闆,麥克.培第斯(Michael Pettis)選擇在北京開始他搞樂運的第二春。1980年代初SIN曾經是Sonic Youth、Swan、Fred Frith、John Zorn等名人的表演場所。培第斯看中北京年輕新樂團的未來潛力,也發現了北京專供實驗音樂專業演出場所的缺乏,遂於清大、北大間的成府路上又開了「D22酒吧」,此次台灣三位藝術家正好在其開幕前後進行演出。培第斯除了發掘本地樂隊,也致力於將紐約地下音樂介紹進入中國,近來他與北京音樂學院電腦音樂中心亦有所合作。
兩個好朋友酒吧
位於燕莎橋東汽車電影院旁的「兩個好朋友酒吧」,前庭是一片大草地與水池,拜地理位置獨立之賜,可以在噪音表演時開敞大門無慮干擾鄰居。這裡正是顏峻的夢幻計畫,每週一次的水陸觀音活動的固定演出場地。以實驗音樂╱聲音藝術為主題的水陸觀音,至今已進行一年多60餘場,網羅許多中國及世界各地巡迴到北京的非制式音樂演出。如果以「嘻」(Hip Culture)的角度來看,水陸觀音的存在足使北京躋身全球十大嘻文化之都而無愧。(註4)
後記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另一位知名前衛樂人、行為藝術家、同時是德國工業樂團「新建築倒塌」主唱及流行樂隊「尼克凱夫與壞種子樂團」吉他手:布里沙-巴傑爾德(Blixa-Bargeld),他已經自柏林移居北京,居住在後海大翔風胡同,是水陸觀音的常客。他將邀請「新建築倒塌」巡迴中國,並在北京錄製一張完全人聲的唱片,此外他正計畫成立他個人的新廠牌,向世界推廣中國地下實驗音樂。
註1:姚大鈞早自1990年代起,長期經營包含網路電台、樂評、互動論壇、最新音樂訊息與連結的「前衛音樂網」網站,為中文世界首開超越既有學院及各類型樂派限制的「全向位聽覺」之門,對於不滿主流音樂壟斷,而入口資訊相對匱乏的兩岸愛樂人及創作者造成了持續且深遠的影響。2000年之後他所舉辦的歷次「聲納節」,將歐、美、日新音樂現場搬到兩岸各大城,填補了兩岸對於20世紀後半葉音樂接觸的巨大空白。
註2:沈靜為北京地下新銳太空樂隊「White」鼓手。她的部落格: www.blogcn.com/user71/robotshenggy/index.html。
註3:顏峻,《燃燒的噪音——當代中國地下音樂評集》,台北:破週報,2005。
註4:前衛電子樂可能是今天全球性「嘻文化」(Hip Culture)的最佳指標,參見陳冠中在《波希米亞中國》一書中對這個英文字的詮釋。陳冠中、廖偉棠、顏峻合著,《波希米亞中國》,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原發表於2006七月份今藝術雜誌
文/「彼岸聲音」小組
由台灣許雅筑,北京顏峻共同策劃的「彼岸聲音」計畫(shengjiao.blogspot.com),是兩岸聲音藝術家的第一次集體交流活動,邀請了台灣聲音藝術家DINO、林其蔚、以及在兩岸推動聲音藝術活動多年的姚大鈞(註1)共赴北京,展開多面向的交流。除了參與大山子藝術節的年度表演,也於中國最重要的戶外音樂祭「迷笛音樂節」、前衛音樂酒吧「D22」、以及顏峻策劃的前衛音樂活動「水陸觀音」進行演出。
DINO在「大山子藝術節」中的表演。 (「彼岸聲音」小組)
在大山子藝術節的表演中,DINO將他的隨身聽反饋迴路帶上了「北京立方藝術空間」的舞台、林其蔚與沈靜(註2)合作「人聲摩比斯帶」演出,姚大鈞則與姚斌合作環境音場與電腦即時影像之對話。
此外,兩岸的聲音藝術家還假798工廠內「北京立方藝術空間」進行了一場「聲音藝術座談」,邀請了中國藝術家包括丰江舟、姚斌、柿子、718、武權、李振華、王凡、沈靜、老羊、黃銳等人,座談會中,除了播放台灣聲音藝術家的作品,兩岸藝術家並依序介紹自己的聽覺啟蒙經驗以及創作狀況。主要的討論圍繞在「聲音藝術究竟是什麼」的問題上,現場觀眾對此有極熱烈之迴響與討論。此後我們也用數週時間,深入訪問了王凡、王長存、李劍鴻、武權、徐程、顏峻、Junky等來自不同城市、不同背景的聲音藝術家,在2006年春天記錄了部分中國從事聲音創作的作者的創作狀況。
沈靜與林其蔚合作「人聲摩比斯帶」的表演。 (「彼岸聲音」小組)
在短短的一個月時間內,我們只能從有限的接觸中管窺北京地下音樂╱聲音藝術場景。幸運的是,5月正是今年此類演出最為集中的一個月,即使是實驗類的小眾音樂,我們所直接接觸到的也有近40餘場之譜,相較於台北,在演出團體的風格傾向上,這個數量可謂驚人。從學院派樂人的實驗音樂演出——例如古琴和鋼琴的即興合奏,到充滿地下氛圍的Trash / No Wave團的搞怪演出——讓人想起1990年代初的台北地下音樂場景,同時不乏使用手提電腦的「軟件音樂」演出——大多為持續時間較長的聲音環境作品。除此之外較為特別的是,北京聲音藝術家中也存在著一種不重形式,而僅僅由創作內緣出發的「非現代」傾向,無意於創新而在既有的形式中深入心靈的追求,而這是台灣所少見的。同時我們也訪問了從觀念出發,以互動裝置形態表達的聲音藝術家,唯5月並無此類展出。
中國的造形藝術發展,在官方幾乎缺席的狀況下,卻得國際大展垂青、外國畫廊購藏,而近年房地產與藝術市場的結合,造就了造形藝術界一時榮景。相形之下,聲音藝術還沒有進入商業遊戲之中,較造形藝術更加缺乏官方、學界的支援;然而,在沒有資金奧援的狀況下,這種前衛又小眾的活動卻呈現了不可思議的旺盛活力,其中熱情而開放的大量觀眾群、《Fanzine》編輯、雜誌記者的關心、以及本地藝術家以及外國藝術家們的奉獻,乃是推動聲音藝術前進的主要動力。
姚大鈞在戶外音樂祭「迷迪音樂節」的演出現場。 (「彼岸聲音」小組)
推廣聲音藝術的組織
鐵托工作室
在現代詩壇、藝壇乃至搖滾樂界經營多年,以充滿激情與力量的樂評名世的顏峻(註3),在千禧年之後將注意力轉向在中國尚處荒蕪狀態的前衛音樂。一開始他在香港樂人Dick Dee的穿引下,協辦了大友良英、灰野敬二等出格音樂家的表演,此後一頭栽入非制式音樂的世界,其鐵托工作室曾經主辦、協辦了大友良英、The Orb、Ruins、灰野敬二、丰江舟、王凡、B6、cy、fm3、武權、「大陸新影像」影展、迷笛音樂節、北京聲納音樂節等藝文表演活動。顏峻的個人部落格網站「SUBJAM」(www.rockstyle.com.cn/subjam/index.html),每日有五百人的點閱量,是此類地下藝文活動的重要資訊站。
顏峻之「鐵托」廠牌是標準的一人地下廠牌,其出版量十分驚人:包括11本詩集、文集(包括北京龐克文學以及Jack Kerouac《在路上》的翻譯本)三部地下電影、十餘張地下搖滾、電子音樂唱片,唱片、書籍、電影等等。
水陸觀音
鐵托工作室的另一個分支是顏峻與fm3、武權等藝術家創辦的實驗音樂廠牌「水陸觀音」,主打「中國式的聲音生態學,一種用於體驗和認知的態度」。其出版品著重抽象、實驗、即興、精神性的實驗音樂與聲音藝術等聲音探索。水陸觀音每週有一次固定活動,以實驗音樂╱聲音藝術現場表演為主題,至今已持續一年多,為在地團體巨大的創作能量提供累積與發展的基地。
白糖罐
水陸觀音的長期合作對象,也是北京地下音像文化產品的重鎮,便是位於798,義大利「常青畫廊」正對面的小鋪「白糖罐」。狹長而裝潢巧妙別緻的空間中,展出北京地下搖滾、民樂唱片與獨立紀錄片,此外,白糖罐最重要的展示品就是別地方找不到的實驗音樂及聲音藝術作品。店主「老羊」在每週水陸觀音的例行活動,及各大型藝術節中所擺設的白糖罐攤位,對於看完表演之後想要深入了解樂團作品的各國觀眾而言,提供了非常難得的中國地下音樂資訊來源。
「專業」的演出場所
活動的旺盛意味著穩定的發聲空間與擴張的新場地,除了為數頗多的藝術空間不定期有實驗音樂演出,以搖滾樂為主的Live House也提供實驗音樂的呈現,此外,還有兩個「專業」演出場所頗為值得一提。
D22 酒吧
北大經濟學教授,也是1980年初紐約東村傳奇酒吧「SIN」的老闆,麥克.培第斯(Michael Pettis)選擇在北京開始他搞樂運的第二春。1980年代初SIN曾經是Sonic Youth、Swan、Fred Frith、John Zorn等名人的表演場所。培第斯看中北京年輕新樂團的未來潛力,也發現了北京專供實驗音樂專業演出場所的缺乏,遂於清大、北大間的成府路上又開了「D22酒吧」,此次台灣三位藝術家正好在其開幕前後進行演出。培第斯除了發掘本地樂隊,也致力於將紐約地下音樂介紹進入中國,近來他與北京音樂學院電腦音樂中心亦有所合作。
兩個好朋友酒吧
位於燕莎橋東汽車電影院旁的「兩個好朋友酒吧」,前庭是一片大草地與水池,拜地理位置獨立之賜,可以在噪音表演時開敞大門無慮干擾鄰居。這裡正是顏峻的夢幻計畫,每週一次的水陸觀音活動的固定演出場地。以實驗音樂╱聲音藝術為主題的水陸觀音,至今已進行一年多60餘場,網羅許多中國及世界各地巡迴到北京的非制式音樂演出。如果以「嘻」(Hip Culture)的角度來看,水陸觀音的存在足使北京躋身全球十大嘻文化之都而無愧。(註4)
後記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另一位知名前衛樂人、行為藝術家、同時是德國工業樂團「新建築倒塌」主唱及流行樂隊「尼克凱夫與壞種子樂團」吉他手:布里沙-巴傑爾德(Blixa-Bargeld),他已經自柏林移居北京,居住在後海大翔風胡同,是水陸觀音的常客。他將邀請「新建築倒塌」巡迴中國,並在北京錄製一張完全人聲的唱片,此外他正計畫成立他個人的新廠牌,向世界推廣中國地下實驗音樂。
註1:姚大鈞早自1990年代起,長期經營包含網路電台、樂評、互動論壇、最新音樂訊息與連結的「前衛音樂網」網站,為中文世界首開超越既有學院及各類型樂派限制的「全向位聽覺」之門,對於不滿主流音樂壟斷,而入口資訊相對匱乏的兩岸愛樂人及創作者造成了持續且深遠的影響。2000年之後他所舉辦的歷次「聲納節」,將歐、美、日新音樂現場搬到兩岸各大城,填補了兩岸對於20世紀後半葉音樂接觸的巨大空白。
註2:沈靜為北京地下新銳太空樂隊「White」鼓手。她的部落格: www.blogcn.com/user71/robotshenggy/index.html。
註3:顏峻,《燃燒的噪音——當代中國地下音樂評集》,台北:破週報,2005。
註4:前衛電子樂可能是今天全球性「嘻文化」(Hip Culture)的最佳指標,參見陳冠中在《波希米亞中國》一書中對這個英文字的詮釋。陳冠中、廖偉棠、顏峻合著,《波希米亞中國》,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原發表於2006七月份今藝術雜誌